英特尔的转向:为什么在传统节点大战中押注联电而不是台积电

EDA/PCB 时间:2025-08-08来源:

令人惊讶的是,英特尔与台湾联电合作开发了12nm工艺平台——避开台积电,同时利用中国台湾独特的能力:在不侵犯专利的情况下对台积电兼容工艺进行逆向工程。随着中国向市场充斥着成熟节点的芯片,而英特尔则努力填补未充分利用的晶圆厂,这种伙伴关系提供了共同的生存——也许还有更多。
“虽然大多数人将中国台湾的半导体主导地位与台积电联系在一起,但两位资深学者认为联电的故事可能更为关键。”这是前工研院院长、台大名誉教授史钦泰,以及前经建会部长、台大经济学名誉教授陈添枝提出的大胆论点。他们的新书《从边缘到创新:中国台湾半导体产业如何成为世界之心》(《从边缘到核心》)提供了迄今为止对中国台湾芯片行业最深入的分析之一。英文版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在美国发行。
这本书最有趣的论点之一是声称:“没有联合电,就没有台积电。”联华电子于1980年从工研院电子研究与服务组织分拆出来,乘着电子表热潮,在成立的第一年就扭亏为盈。Shih 和 Chen 认为,早期的成功让当局有信心支持第二个更雄心勃勃的半导体计划——VLSI 项目——该项目直接导致了台积电的成立。
半导体本质上需要对下一代技术进行不断的再投资。虽然联华电子盈利,但它的收入不足以为未来的扩张提供资金。1982年至1987年间,该公司累计利润为17.3亿元新台币,远低于建造新晶圆厂所需的利润。1983年,它向最大股东政府要求额外提供100亿新台币的资本,但被拒绝。
当时,联电沿用IDM模式,垂直整合产品设计、制造、销售。但正如陈所说,“因为我们是一个小岛,公司很小,所以我们只能专注于音乐卡和电子手表IC等小众产品,这些产品并没有产生太多利润。“

这一认识促使了战略转向。当局的 100 亿新台币投资最终进入了一家采用纯代工模式的晶圆厂——即后来的台积电。几年后,联电也转型为代工模式。如今,联电是全球第四大合同芯片制造商。但它再次面临着与 40 年前遇到的困境不一样的困境:如果不继续投资更先进的节点,它就有可能失去竞争优势。


2017 年,当 Jason Wang和 S.C. Chien接任联席总裁时,联电宣布将不再投资超过 12nm 的节点,理由是客户需求有限。从那时起,其工艺路线图基本上稳定在 28 纳米。

避开台积电,进入遗留节点战场

联电的策略是避免与台积电直接竞争,将资源从先进节点中撤出,而是专注于“在成熟的流程中产生影响”,正如 Jason Wang 在媒体采访中所说。例如,联电凭借在开发 28nm 高压工艺方面的早期领先优势,成为 OLED 显示驱动 IC 领域的主导力量。然而,中美科技战极大地颠覆了联华电子的游戏计划。随着中国准备用成熟节点产能充斥市场,曾经安全的 28 纳米及以下细分市场正在变成一片红海。

联电与英特尔意外结盟带来三大关键优势

2024 年 1 月,联电宣布与英特尔出人意料地合作开发和制造 12nm 工艺平台——这是中国代工厂一直在努力获得关注的领域。该项目将设在英特尔位于亚利桑那州的 Ocotillo 园区,使用 Fab 12、22 和 32,晶圆代工服务预计将于 2027 年推出。

对于 CPU 依赖尖端节点的英特尔来说,这些 12nm 系列被认为是传统产品线。过去,此类线路要么升级,要么被逐步淘汰。现在,联华电子的合作伙伴关系提供了一种将未充分利用的资产货币化的方法。“这是一笔共生交易,”一位外国股票分析师告诉我。“英特尔需要利用率,联电需要容量。”过去一年,前往亚利桑那州的台湾工程师并非全部来自台积电。联华电子已经派遣了一些自己的工程师,他们经常出现在英特尔凤凰城地区的园区。


联电首席财务官兼发言人刘启东在 5 月证实,公司几乎所有的关键研发工作现在都集中在 12 纳米平台上,该平台目前处于客户入职阶段。据一位熟悉该计划的消息人士透露,此次合作带来了三大优势。

12nm 是最先进的节点,不需要 EUV 光刻,在性价比方面是一个最佳选择。“许多客户坚持使用 12nm 仅仅是因为它更具成本效益,”消息人士说。

该节点受美国出口管制,这使得中芯国际等中国代工厂更难获得必要的设备和 EDA 工具。这使得 12nm 能够在中国扩大其成熟节点输出时充当防御缓冲器。

消息人士称,虽然联电公开将英特尔合作定位为对冲中国大陆的工具,但“在内心深处,这是为了从台积电手中夺取市场份额”。“台积电基本上拥有 12 纳米领域。GlobalFoundries不提供类T(台积电兼容)工艺,因此其唯一的12纳米客户是AMD。

他补充道,“联电能从台积电拿走多少,将是这一12纳米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指标。第一批客户产品将至关重要。如果他们成功了,其他仍然持观望态度的人可能会效仿。如果需求增长,英特尔对联华电子可以使用的晶圆厂容量没有限制。

英特尔为什么选择联电?

为什么英特尔会冒着知识产权泄露的风险,将其传统晶圆厂有效地出租给台湾合作伙伴?答案是:英特尔想学习如何构建“类似 T”的流程,而联电知道如何做到这一点。

但是,这个合作也引发一些行业争议。

比如一个关键需要考虑的事情是联华电子没有 T Like FinFET 经验,毕竟他们在 14nm 处失败了。而英特尔是第一个引入 FinFET 的公司,应该对如何适应它略知一二。如果这是一家真正的合资企业,而不仅仅是联华电子本质上租用晶圆厂空间以逃避高额美国芯片关税,那么这次合作就有无限的想象空间。比如英特尔在转向栅极全方位晶体管时,通过分享 FinFET 专业知识不会有任何损失,而联华电子可以向英特尔传授很多关于如何运营代工厂和为广泛用户群开发工艺的知识。

此外,联电与英特尔在 12 纳米方面的合作伙伴关系需要克服一个严重的财务障碍:如何将 12 纳米代工服务定价低到足以吸引客户,以及如何在联华电子和英特尔之间分配利润。如果合作伙伴的服务价格仅略低于台积电,客户就不会来。他们也不会从台积电转向英特尔。另一方面,鉴于英特尔和联电各自本已低迷的利润率,联华电子和英特尔之间 50-50 的利润分配将使其成为一项低利润业务。
更难的是,台积电7nm、10nm、12nm节点的大部分晶圆厂设备和研发费用已经全部折旧。我们应该预计台积电将继续降低价格,以保持这些晶圆厂的高利用率。联电和英特尔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关键词: 英特尔 传统节点 联电 台积电

加入微信
获取电子行业最新资讯
搜索微信公众号:EEPW

或用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

相关文章

查看电脑版